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议政平台
关于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
发表时间:2017年07月10日 来源:政协办

区政协常委、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朱兵

 

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2012年6月,创新城内的大连广告创意产业园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“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”,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,已初见成效。

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。广告创意产业是大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“六大重点领域”之一,其目标是将广告创意产业打造东北亚广告创意设计中心,加快形成新兴广告产业集群。因此,我们修订了广告园区的发展规划,引入专业的运营、咨询团队,确定了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窗口、辐射东北亚的小资源创意孵化平台、中日广告交流中心、中国创新互联网广告人才实训基地”四大定位。

二是构建了五大公共服务平台。在核心区产业中心大楼内投资建设了信息化体验平台、信息共享与交易平台、设备共享与新闻发布展示交流平台、广告创意人才培训与创客企业孵化平台、综合服务平台等五个公共服务平台。

三是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。已经入住的单位有,大连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、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创客空间及其十余个创客项目、爱奇艺新媒体合作基地、软通动力、大连工业大学大师工作室等59家创意型项目及企业。

从创新城的文化产业发展看,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,主要有四个方面:

一是文化资源挖掘不深。文化产业被称为内容产业,内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。从入住企业项目看,其产品中的大连地域特色不够鲜明,缺乏对文化内涵特别是大连本地文化的深层次挖掘,更多是对国外同类产品的复制,诸如简单技术层面的“照搬移植”、“小打小闹”,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挥尚不充分。

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。缺乏真正知名的大品牌级别的产业项目入驻,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不强。

三是消费需求导向不足。娱乐至上,没有将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,难以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和精神需求,没有做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结合。

四是产业环境氛围不浓。交通不便利,周围没有文化建筑、文化消费、文化饮食等文化生活空间,制约了企业的入住、人才的吸引。

发展文化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,不仅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、载体和平台建设、政策的扶持和人才的支撑,更需要文化资源的挖掘、文化环境的积累沉淀、文化产业的融合。从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发展实际,我们提出以下建议。

第一,继续加大对广告园区入驻企业的政策支持。政府可通过财税政策给予文化创意企业适当的倾斜,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,提高投资效益,吸引更多企业开发生产文化创意产品。要根据入驻企业的不同情况,出台相应政策,包括奖励政策、税收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政策,保证招商成果落地生根。

第二,优化产业发展环境,形成集聚效应。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,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制定准入门槛,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独资、合资等不同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改造。同时,规制企业间恶性竞争,实现企业的地理集中,形成独特的集群发展环境,产生集聚效应。

第三,对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力度亟需加强。当前,广告园区产业创新孵化模式单一,依赖行政资源过多,现有孵化模式主要是基于政府的政策与财政支持,未来可以考虑大力发展产业基金、定向风投等先进孵化方式,推进市场化对接力度,从“输血”转向“造血”,提高园区创投的回报率与效益,做到“叫好又叫座”。

第四,加快推进与具有大连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。近些年来,大连本土的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,在新媒体创新、影视基地建设、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,这就需要进一步整合周边区域的产业资源,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。

第五,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。培养既具有设计开发、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;举办广告创意大赛、网络设计大赛等活动,使得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;完善引进创意人才的激励机制,营造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环境,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,给予相应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,以此吸引高层次人才就业和创业,形成人才的集聚,获得人力资源的乘数效应。